專業建設概況
學院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充分發揮“兩個優勢”(既學院在交通行業積累的綜合資源優勢和地處武漢“中國光谷”的區位優勢),搶抓“三個機遇”(即湖北建中西部交通強省、做大做強汽車等支柱產業和突破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機遇),把專業辦在交通建設和地方經濟建設的增長點上,主動適應交通發展和區域經濟需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工學結合為途徑,以培養交通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適時開發新專業,合理調整優化老專業,深化改革建特色、強化內涵保質量。
緊扣交通行業、區域經濟發展開設專業,不斷優化專業結構

學院堅持交通職業教育必須為交通行業和地區經濟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密切關注交通行業和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新專業的調研論證。既重視陸上交通專業開發,又重視水上交通專業開發,并適度開發和建設其他類專業,做到每年申報一批、儲備一批新專業,構建合理的專業布局。學院開設的專業數由建院初的7個逐年遞增,2002年、2003年15個;2004年19個,2005年25個,2006年31個,2007年33個,2008年36個,2009年37個,2010年38個,2011年39個。

各重點專業舉行論證會
聯手行業、企業共建專業,不斷深化專業教學改革。一是本校教師與行業、企業有關人員共同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學院的專業設置、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構建及課程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進行全方位研究和指導;二是實施專業建設“雙帶頭人”制度,即專業建設由校內一名優秀專任教師和一名來自行業企業的專家共同負責,共同謀劃專業建設與發展;三是與行業、企業共建 “雙師結構”、“雙師素質”專業教學團隊,學院聘有300多名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能工巧匠承擔實驗實習實訓教學任務,并聘有8名湖北楚天技能名師--- 熊榮華、陳剛毅、伍云輝、李凌、張強、曹傳林、黃洪濤、王利軍,同時實施中青年教師參加社會實踐鍛煉等辦法,提高專業教師雙師素質比例,汽車運用技術專業、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等3個專業建成湖北省高校教學團隊;

重點專業示范建設中期8名先進個人獲表彰
四是與行業、企業有關專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共同建設主要課程標準。學院專任教師與來自行業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能工巧匠按照“企業調研 — 崗位(群)工作任務 — 典型工作任務 — 行動領域 — 學習領域”的課程建設思路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單元設計等。目前學院37個專業正在進行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切入點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學院四個省級示范重點建設專業50%以上核心課程均完成了課程標準制訂、課程整體設計等全部工作,近3年編寫和出版各類專業教材、實訓指導書等校本特色教材126部,其中和企業共同開發的教材76部。五是與行業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創造性地提出了“雙掛牌、雙基地”建設模式,建成校外頂崗實習實訓基地199個,其中“雙掛牌、雙基地”數31個;同時積極開展省級實訓基地建設工作,已建成1個中央財政支持的汽車運用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3個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道路橋梁工程技術、高等級公路維護與管理、汽車運用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成果通過專家鑒定
突出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培養,不斷強化專業建設內涵。在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緊扣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培養,緊抓“第一課堂”,緊盯“第二課堂”。學生既應具備從業必需的文化知識素養,又應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同時還應有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做到:“教”和“學”在時間上由“第一課堂”向“第二課堂”延伸,在內容上向“職業技能”突出,在培養方式方法上著力改進和優化,在發展目標上向“國家級”看齊。近年來,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明顯提升。我院學生在全國數學建模大賽、全國英語口語大賽、全國交通職業院校測量大賽、全國交通高職院校一汽豐田杯汽車維修專業技能大賽、湖北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高職高專電子大賽等競賽中獲一等獎9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12項。學生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位列全省高職院校前列。

2010年全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省一等獎全省唯一連續四年獲得數學建模獎項的院校

我院學子獲得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湖北賽區專業組一等獎

湖北交職院學子在全省“亞龍杯”汽車技能競賽上獲得湖北賽區一等獎

2010年全省物流管理沙盤模擬大賽湖北賽區一等獎

道橋系學生在2009年“南方杯”工程測量技能競賽中獲得全國二等獎

我院選手獲得2010年“比亞迪杯”全國高職院校汽車營銷技能大賽一等獎